曲目名稱
百家春(祝壽曲)
漢人傳統音樂,跟隨著漢人移民來到台灣,主要分成北管和南管兩個音樂系統。而根據學者對桃園地區傳統戲曲與音樂的調查,發現桃園傳統戲曲的演奏團隊極為豐富,又以北管、客家音樂與歌仔戲為主。
北管音樂部份根據學者綜合北管的分類,北管樂曲可分為絃譜、牌子、細曲、戲曲四大類。其中絃譜與牌子以器樂合奏為主,細曲與戲曲則是以聲腔演唱佔有重要地位。
簡而言之:絃譜以絲竹合奏為主。牌子以鼓吹樂器演奏為主。細曲以絲竹伴奏歌者,只唱曲不演戲。戲曲所佔數量最多,可與戲劇相結合的戲曲類樂曲。
其中戲曲還有古與新之分別,古路戲聲腔是「福路」、新路戲聲腔是「西皮」,古路戲伴奏樂器使用殼仔絃、新路戲使用吊規子。
連文認親(其二)
留聲機唱片錄音發明初期,一開始曾被保守的人所排斥,說這是魔鬼的聲音,說那些演奏唱歌的人躲在房間角落。
一百多年後,科技發展日新月異,手機聆聽音樂影片已成主流,回頭再聆聽古董留聲機和蟲膠唱片,彷彿令人走進時光隧道,聽得見昔日生活的腳步聲。
當留聲機發出沙沙的聲響時,透過人類文明的遺跡,古今得到交流和理解,永遠都還活在唱片中的藝人,肆無忌憚地喧嘩奏樂。
一九三七年一月發行的新款歌仔戲唱片《連文認親》(王連文第三集團圓篇)全套六張十二面,利家文藝部超特作,原作陳玉安、監製導演利家文藝部、梅英、阿玉、月娥、碧卿、加走、蚶目主演、利家華樂團奏樂。